题记——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和基本生活资料。古人把粮食比作“天”,认为粮食乃“民之司命”。
重视粮食生产,意义重大。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规模化种粮是指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土地租赁给种粮大户,使种粮面积达到一定的数量。其中有很多好处:一是有利于实现种粮的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二是有利于实现种粮向有技术的专业大户集中;三是有利于被土地束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从事二、三产业;四是有利于应对农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五是有利于提高种粮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种粮致富。
金色的油菜田一望无垠,驱车胜桥的路上恍若徜徉在花的海洋。乍暖还寒时节,笔者来到我市粮食生产区胜桥镇,探访种粮状元——胜桥镇宁峰农业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理事长曹荣正在合泉村田间组织翻耕板田,见我们到来忙迎上来,同我们聊起了“种粮经”。
“种田年入100万!”
——规模化让种粮收益显著提升
今年38岁的曹荣在当地是有名的农资经营大户,虽然年轻,却经历过不少事情,2009年以前曾在贵州承包高速公路,发了财。09年10月,曹荣回到胜桥,看到农村因劳动力外出田地大量荒芜,便产生了包田种的想法。他和李小明、刘桂成等合作社的几个股东一起找到胜桥镇政府,得到了大力支持。胜桥镇是个农业大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但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由于经营规模小,年收益低,不少农村劳动力放弃家里的几亩薄田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都是些老弱妇幼,一些农田因缺劳力出现抛荒现象,基层干部压力较大。在镇政府支持下, 09年11月,曹荣联合当地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和村干部共11人组建了胜桥镇宁峰农业专业合作社。2010年合作社共转让和承包胜桥镇18个村4600余亩水田,种水稻7000亩(其中早稻2500亩,一季稻2000亩,晚稻2600亩),冬种油菜1500亩,为当地群众提供机耕机收等服务3000亩。去年获得早稻亩产800斤,一季稻亩产1100斤的好收成,全年共生产稻谷250万公斤。除去肥料、农药、人工等各项成本费用,合作社一年纯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对于种粮大户来说,通过规模经营,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普通农户买一袋尿素要100元,而合作社只要90元。同样的种子、农药,合作社购进价比散户要低15%以上。一亩地节省30元,7000亩地就能省下十几万,这些成本的降低,让种粮的效益有了大幅的提升。
合作社规模扩大得益于当地政府,2010年乡镇每次开村干会都要请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对农民自愿种的,由合作社提供服务,农民不愿种的,都按要求转给合作社。当年种粮规模奇迹般地达到了3700亩,成为全市种粮状元。现任胜桥镇党委书记王志华认为,农业合作社发展是一个方向,对于政府发展粮食生产有很大促进作用。他感觉合作社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其一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合作社使粮食生产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之路,也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土地抛荒现象。其二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促进了粮食增产。合作社更敢于选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从而增加收益。其三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王志华表示,镇党委政府将继续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准备把原官泉乡政府院子租给合作社作为办公和储仓用。
宁峰合作社得到了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市农业局免费为他们提供了价值3万元的双季稻种子。该合作社还被评为湖南省先进种粮大户,获得了省政府奖励的价值7万余元的福田牌雷沃欧豹拖拉机一台。
开着小车去种田
——机械化带来生产方式变革
“种咯多田,肯定要搞机械化。”曹荣深有体会地说。合作社成立伊始,每个股东出资5万元共筹集资金60余万元,购买了耕整机3台、联合收割机2台、购置担架式喷雾器等植保机械十余台,后来又添置了油菜直播机和油菜收割机。先进的农业机械为规模种粮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传统方式一人一牛一天只能搞一亩田,而合作社购置的大型耕整机一天可整理40多亩田,3台耕整机一个月可整理大田3000多亩,工效提高了几十倍。工效提高的同时,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农机作业抢抓了季节,保证了农时,切实提高了种粮的效率和效益。
先进农机的使用还为解决耕地抛荒立下了功劳,胜桥镇合泉村有370多亩水田,因排灌不畅已荒芜5年多,不少田块长上了小树。一般的小型农机已无法耕作。合作社雇人疏竣了渠道,使用大型耕整机仅用十多天时间便把所有抛荒田翻转过来,全部种上了双季稻。
曹荣算了这样一笔账:“用牛耕田,一亩田要120元以上,人工收割要150元,而使用农机耕田只要80元,收割只要100元,一亩田可节约成本90元以上,而且不用担心劳力短缺问题。”如今曹荣和李小明等几个股东,农忙时节,白天开着小车来田边安排种田事情,晚上开着小车回城住宿,农闲时节在城里打理其他事项,真正做到种田、生意两不误。
每个股东各司其责
——组织化开拓合作稳产好途径
“去年我们的管理没跟上去,损失了不少利润。当然,第一年是摸索经验。”曹荣坦言。
“今年我们合作社的种粮面积又增加了,在板桥镇关家坳村承包了300亩,在洋泉镇土桥村承包了600多亩,在本镇利群村承包了700多亩,……总共要增加2000亩。”曹荣如数家珍。
09年11月,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原则,建起了胜桥宁峰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农资、农业技术推广、机械作业、农业信息等方面服务,解决了原来一家一户所造成的种粮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增加了社员的经济收入。合作社提供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和农机服务费要比市场价低20%以上,同时,合作社里的种粮大户都是种田能手,科技种粮水平高,测土配方施肥、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新技术得到大量推广应用。当地农户都跟着合作社一起播种,一起收割。既方便了机械作业,也带动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由于线长面广,合作社也存在着社员素质不高,沟通不畅等诸多管理问题。
为加强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2011年,合作社聘请了市农业局的专家主抓管理工作,实行四定(定面积、产量、生产成本、上交标准)、六统一(统一生产计划、农资供应、技术标准、指导服务、产品销售、农机承包)的管理措施。把合作社管理区域分成七大片,每片由一个股东负责经营管理,并成立生产部、农机部、技术服务部,负责为七大片提供具体指导服务。合作社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同时合作社规划半年组织社员集中学习一次,每个农事季节组织进行技术培训一次,每年分期分批组织社员外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使社员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工人”。
资金、水利、土地流转是瓶颈
——种粮状元期盼更多扶持政策
曹荣说,他能放心种粮,是因为有这么好的种粮政策。去年合作社种粮牵涉18个村4600亩田,由于政府的支持并坚持自愿原则,无一户农户上访事件。但合作社要进一步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合作社去年经营4000余亩水田,今年扩大2000亩,按每亩每季500元投入计算,需一次性投入资金300万元。由于合作社办公场所、仓库等都是租赁的,无法满足银行的抵押贷款条件。而向社会融资,利息超过了1.2%,每年利息都在30万元以上,大量的资金投入让合作社力不从心。合作社承包的耕地中有部分是多年抛荒地,这些地块农田基础设施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去年合作社遭受洪灾的水田有600多亩,遭受旱灾的有1000多亩,其中胜江村300亩受水淹、合泉村200多亩受干旱颗粒无收。而农田基础设施投资巨大,靠合作社根本无力解决。
由于转让土地的农民外出就业并不稳定,土地流转双方签订的协议多为短期,一般一年一次,随意性比较大。而合作社承包的抛荒田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耕作。有时田耕转过来种上一年,农户就要自己种,合作社也只能按自愿政策执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长期投入的积极性。
该合作社目前没有晒场和贮藏条件,粮食收获后必须及时销售出去,否则易造成霉变,如果遭遇自然灾害损失更大。李小明说,合作社的发展依赖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强农政策的完善,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种粮大户的无息或低息贷款资金,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帮助种粮大户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目前合作社的生产资金投入主要依靠我们几家农资公司,可以说是以商补农。但我们把发展合作社种粮食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定会做大做好。”李小明很有信心。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