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云,祖籍兰江乡兰江村,1927年3月出生,五岁丧父,兄妹三人,均赖慈母独自抚养成人。他小学毕业后,便进入衡阳市一所职业中学,由于他家庭贫困,只好半工半读。日寇犯境以后,他满腔怒火,和同学们一道参加抗日活动。光复后,便去了南京,找当时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社长的堂舅萧同兹,要求给点事做。1948年2月,中央通讯社迁往广州,他便跟随萧去了广州,7月,中央社又迁去台湾,他随同去了台湾。
1950年,萧在台湾开了个书店,才安排他在书店里工作。当时,书店仅仅卖些外国人的书籍,特别是一些美国人的书拿到台湾来翻版,可以得到丰厚的利润,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力。于是,他便于1960年离开萧的那个书店,自筹资本,另行开了个“文星书店”,有了点积蓄,才与一位广州籍的女人结为伉俪。由于他善于管理,精心经营,生意越做越红火,不几年的工夫,他的资金也就越来越丰厚。
然而,在他资金雄厚的时候,而心情上总是感到十分空虚,那就是时刻悬念着故乡和亲人。由于当时两岸关系尚未解冻,他未能如愿。
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两岸关系逐渐缓和,才实现了台湾同乡回家探亲的宿愿,他也就于1988年4月踏上了回归故乡的里程。
他回乡后,母亲早已亡故,虽弟妹尚存,但生活仍不富裕,于是,便决定拿出一笔钱为弟弟建造一栋房子——“望母亭”,籍以表示他追思慈母之心。县里领导同志看望了他,而且为他疏通关系,办理建房手续。张先生内心受感动,表示要为常宁的建设、为家乡人做点事情。经过慎重考虑和协商,决心捐资在县城青阳路口建一座科技大厦,名为“宜阳科技大楼”。还说:“我这是为了80万常宁人民,更希望常宁多出科技人才。”此言语,体现了一位远离家乡的同胞热爱家乡的赤诚之心。
宜江科技大楼于1992年动工,1994年竣工,耗资130万人民币。此乃目前为止,县里接受台胞捐资最多的一项目。张先生的行动,得到了常宁人民广泛的赞扬。
1991年,张先生还联合郭云、詹译嘉几位旅台人员发启成立“旅台常宁同乡会奖学基金会”,每年都拿出一笔资金,奖给故乡品学兼优而家庭又十分困苦的学生,也受到全市人民的称赞。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