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新思维建设老广播 让老广播焕发新生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常宁市委副书记 邹 锟 编辑:redcloud 2016-01-15 09:15:39
—分享—

  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是常宁市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四无”目标。全市706个村已全部建设完成,目前安装广播7230个,已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农村广播“村村响”坚持市、乡、村三级联动,做到了广播时时响、全面响、优质响、无哑响。坚持规范管理、严格管理,做到了安全播出无事故。“村村响”广播较好地发挥了“民生电台、法规讲台、空中舞台、应急平台”的作用,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学、研、议三思而行。广播是农村最重要、最便捷的宣传阵地,是农民开阔眼界、脱贫致富的重要平台。我们根据上级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一是学文件精神,找到新视角。省委、省政府,衡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把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作为重大的惠民措施来抓。常宁市委、市政府认真领会省委、省政府和衡阳市委、市政府的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提出把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作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大民生工程来实施。二是调研常宁实情,解决新问题。我市以山地、丘陵为主,有126处地质灾害点,有10多个山区村、边远少数民族村没有通电视,手机也没有信号。老百姓有收听广播的老传统,大家非常怀念以前边干农活边听广播的日子,都希望恢复以前的老广播。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积极顺应民心,在衡阳地区率先全面启动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三是议工作举措,明确新思路。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农村广播“村村响”工作。市人大、市政协也召开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门调度“村村响”工作,出台了《常宁市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方案》、《常宁市农村广播“村村响”系统运行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把农村广播“村村响”建设纳入全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并与乡镇(办事处)、市直相关部门签订了责任状。

  ——建、管、用三措并举。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是前提、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我们坚持建、管、用一起抓。一是高标准建。经省、衡阳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批准,我市投入300余万元恢复了调频FM103.4常宁广播电台。坚持广播喇叭“五个必装”,即:人口密集区必装,地质灾害点必装,主要林区必装,小II型以上水库库区必装,有安全隐患的尾砂库矿区必装。对偏远山区、信号难以到达的村组,我们通过建立发射塔、二级平台、架设接收天线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部分信号死角的覆盖问题。目前全市共安装广播终端3615组7230个。全市706个村平均每个村都在10个以上,全市农村已编织了一张完整的广播网络。二是精细化管。建立了工作管理、岗位职责、设备维护、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等机制。制定了安全播出制度和应急预案机制。在市广播电台设立专门的故障报修电话和维修点,做到一般故障24小时内上门解决,重大故障3天内排除。明确乡镇(办事处)由党(工)委书记对辖区内广播设备负总责;村支部书记是喇叭管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由专人管护广播终端,构建了“市、乡、村”三级共同维护的管护机制。三是全方位用。广播电台根据群众需要创办了《常宁新闻》、《信息在线》、《农广天地》等10余档节目,提供新闻、实用信息和文体娱乐节目,确保节目接地气、有味道、用得上。根据实际需要发布应急预警,确保应急调度及时、准确、高效。

  ——市、乡、村三级联控。我市的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已经形成了“三级联动、主题明确、标准统一、可管可控”的农村广播服务体系。一是市有播控机房。常宁市广播电视台专门腾出一层楼给广播电台,建立了大数据机房。广播电台开播时间为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每天播出16个小时,其中每天对农村实行早、晚两个时段共90分钟固定广播。车载电台、调频收音机可以全天候收听。电台配有专门的采编队伍,报社、网站、相关部门及时提供各种信息、材料,随时掌握新闻消息。市播控机房对原27个乡镇(办事处)设有27个分控机构,可以对乡镇(办事处)进行全面分区控制。二是乡镇有播控平台。我市建立了27个乡镇(办事处)播控平台。乡镇(办事处)可以对各村分头广播。每个乡镇(办事处)都有广播站,明确乡镇(办事处)由宣传委员主管“村村响”工作。通过乡镇(办事处)播控平台可以控制本辖区内全部的广播终端和任意一个广播终端。乡镇(办事处)可以通过播控平台发出通知、召开会议、发布信息。三是村有广播室和播出终端。全市706个村有706个分控平台。每个行政村都有10个以上的广播终端,能够实现对本村居住人口信号全覆盖。

  ——人、技、物三方保障。我市加大了“村村响”工程的投入,强化了人、技、物的保障。一是部门配合,人力有保障。“村村响”工程领导小组经常召开调度会、现场办公会,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工程建设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管理,市文广新局负责信息综合和情况反馈,市广播电视台负责建设、管理和使用。全市27个乡镇(办事处)、26个相关部门联动参与。市广播电台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了20名优秀的大学生,组建了电台采编、制作队伍。同时,分期分批对乡镇(办事处)宣传委员、广播员,村支部书记、村广播员进行全面培训。二是设备先进,技术有保障。我市把发射设备建在海拔407米的泉峰冠顶峰上,添置了备用电源,保证在停电时广播播音能够延迟4小时以上。同时还为应急、气象、国土、水利等留有端口,便于进一步整合应急预警资源。乡镇(办事处)、村都配备了电话播出器电话卡。通过这个电话卡和这个移动电话,乡镇(办事处)、村广播员可以不在广播机房,通过语音或短信的形式,远程控制播放平台发布各种通知和信息。特别是播发紧急信息更是非常便捷和高效。三是各方支持,资金有保障。经多方筹资,目前工程建设已投入1050万元,确保工程的建设标准和正常运转。工程建设经费由市财政和各部门承担,没要农民出一分钱。

  ——音、讯、台三效凸显。“村村响”广播开通一年以来,听广播已经成为常宁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农村广播喇叭已经成为常宁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各级各部门通过“村村响”广播发布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新常态。一是奏响暖民强音。今年来,“村村响”广播宣传党的惠民政策90多次,解读政策20多期,“三农”、二胎、扶贫等好政策第一时间温暖了民心;精心编排歌曲、相声、小品、花鼓戏等文艺节目300多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播出防短信诈骗、防盗窃常识等120多条,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播报“好人好事”10多期,营造和谐向善的新风气。二是传递富民讯息。编排《农广天地》、《农业科技》等对农节目900多期,无渣生姜种植、生态有机茶加工等技术深受欢迎;播出《市场动态》30多期,介绍农产品价格走向,成为农民了解市场动态的一个窗口;发布企业招聘信息200多条,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工作。三是构筑应急平台。广播“村村响”有效整合应急、国防、公安、消防、国土、水利、气象、卫生、教育、林业等30多个部门应急预警和日常宣传教育资源,第一时间指导防灾避险。今年6月8日晚湘江沿线乡镇突降冰雹,11月14日湘江因冬汛发大水,两次突发灾害当时正是深更半夜,部分村既不通电话又没有手机信号,由于“村村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迅速组织撤离避险,没有人员伤亡,将损失降到了最低。·精彩湖南·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常宁市委副书记 邹 锟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