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转型跨越,循环经济挺起发展“脊梁”

来源:衡阳日报 编辑:redcloud 2016-09-01 16:28:23
—分享—

  策划: 方富贵

  撰文: 本报记者 谭晓波

  展开常宁市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画卷, 产业升级、民心党建、民生实事等方面亮点频闪, 而循环经济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资源枯竭的挑战, 常宁市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 家,总产值达 205.8 亿元——

  朝霞满天映宜城 郭兴成 摄

  中国共产党常宁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回眸常宁过去五年,一组组跳跃的数字振奋人心——

  这五年,常宁市主动对接国家产业转移战略调整的大布局,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加快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2015年达到269.6亿元,财政总收入翻番,2015年达16.31亿元,经济综合实力位居于全省16位;

  这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走高,2015年较2010年的43.3亿元翻了近两番,达160.8亿元;

  这五年,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高,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4元、12812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5.4亿元、81.9亿元。

  回眸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这些耀眼的成绩必将转化为再次出发的动力,未来五年,百万常宁人必将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朝着“全省经济十强”迈进!

  产业升级转换发展动力

  工业走廊 吴向荣 摄  

  水口山金铜项目生产车间

  经济实力强壮的背后,是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五年来,围绕产业发展主旋律,常宁市力促新型工业化转型,布局“两油两叶一加工”的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商贸旅游发展步伐,舞活了经济发展龙头,鼓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6月10日,水口山金铜综合回收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产出的第一块阴极铜板成功下线,标志着年产10万吨阴极铜的一期工程全线成功贯通投产。水口山金铜项目是衡阳工业发展史上单笔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它以海外铜资源为依托,项目达产后可形成200多亿元产值规模。

  这是常宁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缩影。在水口山工业园内,冶炼、化工、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等一大批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企业,以“迁园调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契机,加快实施循环改造,由原来零散的资源型、粗放型转向规模化、技术型,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网络,初步形成了铅锌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和共伴生稀贵金属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日渐成熟的水口山有色循环产业园已跻身湖南省工业园区20强,成为湖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在经历脱胎换骨式的循环升级改造后,常宁市的传统产业已逐步走出困境: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总产值达205.8亿元。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两油两叶一加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给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年来,新造油茶林16万亩,新建有机茶园5000亩,新建中药材基地5000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18家、家庭农场166家;“常宁油茶”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续三年评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优秀单位,获全省“生态有机茶之乡”称号,塔山山岚茶先后荣获省茶博会金奖和湘茶大赛金奖。

  近些年来,常宁市对旅游资源的巧妙打造与合理利用,让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美景,开始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带动百姓增收的一驾强有力的马车。

  据市旅游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800万人,总收入达21.5亿元。旅游资源也不断丰富完善,中田村列入全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示范村,天塘山、庙前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特色旅游名镇,天塘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湖国家湿地公园获批,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印山景区正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产业的优化调整布局,令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逐步提升,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型,至2015年三次产业调整为17.5:40.4:42.1。

  民心党建筑牢发展“堡垒”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五个好”、“1+1联村”、“村级区划改革”、“百堂党课下基层”……这一项项务实创新的举措如春潮涌动,催开党建发展之花,夯实基层组织,高筑基层发展“堡垒”。

  常宁市探索“1+1联村”机制,2012年至2015年,每年选派市直机关干部到村联点,帮助建强基层组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有效整合了市乡村三级党建资源,形成了抓基层、打基础的强大合力。“1+1联村”工作先后得到了人民网、《湖南日报》等媒体推介,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常宁市坚持每年按村党组织10%、社区和其他党组织5%的比例,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大排查、大整顿、大验收。推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领导约谈和整改告知等五项工作制度,创新“第一书记”、“五基”建设督导员和乡镇(街道办事处)干部“倒排制”联村等办法,确保集中整顿晋位升级。

  常宁市把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作为集聚人气、凝聚人心的基础工作,抓规范、抓投入、抓管理,推动中心工作开展,将党建做成了民心工程。近年来,常宁市大力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清零行动”,投入资金612万元,新建、改造提升老旧村部102个,解决了村干部有地方办公、党员群众有场所议事问题;全面落实“一室三站三中心”建设,在22个乡镇(办事处)建立了党员档案室、党建工作站、党代表工作站、群众工作站、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增强乡镇机关为民服务功能。

  民生账本彰显发展“福祉”

  平安村村民享受幸福生活 吴一龙 摄

  “道路更宽敞了,城区学校更多了,农贸市场更整洁有序了,城市越来越漂亮了,真是一天一个变化呢!”常宁市民刘大爷激动地告诉记者。

  翻开常宁市近五年民生“账本”,一笔笔支出承载着浓浓爱民之情。近5年以来,常宁市始终把民生作为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从群众关心的小事、难事、急事做起,累计投入财政民生资金110.2亿元。

  城乡出行不再难,岳临高速建成通车,结束常宁市无高速的历史。抓住国省干线调整机遇,国道从无到有,增加2条,省道新增4条,国、省道“五纵三横”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长13.6公里的城市一环全线贯通,城区交通大为优化,修建乡村公路517.42公里,实现水泥路“村村通”土谷塘航电枢纽、松柏千吨级码头基本完工,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

  孩子们上学更加方便。5年来,常宁市认真落实教育黄线规划,新扩建10所城区中小学,新增城区中小学学位5000个,城区大班额问题逐步缓解;完成106所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出台并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待遇全面提高,启动乡镇“两校一园”工程建设,“三通两平台”建设一期完成,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

  百姓逐步实现宜居宜业。五年来,常宁累计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8840套,解决7984户家庭住房问题,改造农村危房7200户。五年来,帮助656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开发公益性岗位4617个,宜阳工业园工业走廊聚集了一批像天衡玩具、荣诚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增收。

来源:衡阳日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