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舜帝南巡 “义”传常宁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方富贵 成俊峰 郭华 编辑:redcloud 2016-12-22 10:22:55
—分享—

  (云雾缭绕延绵不绝的大义山 成俊峰摄)

  炎帝、黄帝时期,蚩尤率南方九黎族进入中原,驱逐了炎帝族。炎帝族与黄帝族联合,在涿鹿大败蚩尤,九黎族一部分仍留在北方,“子孙为隶,不夷于民”;一部分退回南方,其后裔为“三苗”,分布在“江、淮、荆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略当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国语·郑注》云:“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

  舜帝时期,三苗不服王道,于南蛮之地作乱,史书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舜帝南巡,亲自前往“三苗”居住地,入洞庭,溯湘江而南下,过舂陵,至九疑,怀柔德服,以音乐感召之,以德行恩泽之,以大义诚服之。

  《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巍峨绵延的大义山,绽放着4000年前的“一缕曙光”,舜帝南巡,从烟波浩渺中而来,入洞庭,溯湘江而南下,过舂陵,见风光秀美,山势峻拔,状若龙腾凤翥,然而,如此良山美景,却常显野蛮之举、凶戾之气、兵戈之祸,舜帝遂沿舂陵河西上岸(今常宁地界),居金龙岩,平抚三苗,驱瘴治水,教化万民,足迹遍及常宁,点燃了文化繁衍、生命传承的“圣火”,开启、浸润、影响中华文明,让常宁先民一路走来,生生不息,常宁大义流传万世。

  (群峰耸立怪石嶙峋的海己湾 成俊峰摄)

  躬亲治水布德泽

  地质剖面显示,在距今两亿五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常宁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海天一色,一望无际。随着地球年轮的增加,气候变化,这里沉积了厚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到了燕山运动时期,地壳深处炽热的岩浆喷发,塔山、大义山从海底渐渐隆起,于今日的庙前地界形成了一个湖。

  清同治《常宁县志》载段献生《塔山记》中称“联络九嶷、泗洲诸山,回翔轩翥而来,左带萧湘,右襟舂岿,壁立霄汉。前代凿之磴,千盘百折,至是则平者倾,曲者直,鸟道羊肠,仅存一线,游人望之,如海上三山,缥缈天外,不可复即。”有云:“少年时曾登绝顶,俯视一切,觉足下青云笼罩群峰。遇雨霁云净极目,湘海苍茫无际。若上晴下雨,则是上界清旷碧落如戏,下界烟雨弥漫,山下人仰视亦疑其身坠云雾,不知正在光天化日中。故别有天地,非人间也。”

  (文化累积充满传奇的中国印山 成俊峰摄)

  舜帝南巡到(常宁),见地势南高北低,塔山、大义山如同两只有力的臂膀把常宁捧在怀中,呵护在手中,孕育其成长壮大,又观南部有一大湖,洪水波澜,肆虐大地,舜帝脚踏湖岸,丈量水之深、湖之宽,探寻湖之底,至今仍留下左脚印于崖壁岭(今中国印山)石之上,清晰可见。舜帝明知“三苗”不服,但探寻得知,有孽龙在湖里兴风作浪,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不忍见此灾难祸害人间,便率领随从持神兵利刃,乘数十木排,与孽龙进行殊死搏斗。木排行至湖中,突然电闪雷鸣,孽龙一跃而起,俯冲水底,掀起狂波巨浪,木排解体,伤亡惨重。经过一番苦斗,舜帝抓住孽龙摆尾升天之际,将神兵利刃插向孽龙头部,终于将其斩杀。天空放晴,而孽龙鲜血洒在岩石上,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从此这里便称之“金龙岩”。此后,舜帝带领随从以此为居,三苗见此,全无敌意,更有胜者,把舜帝当神供奉。随后,舜帝请天神招来异兽蛤蟆吞噬洪水,蛤蟆张口,遮天蔽日,地动山摇,由于湖水太多,仅能吞下一半,随即蛤蟆化作神石,滔天洪水化于石内,天长日久,不论天干下雨,石内水滴不断,至今仍可见,故名“蛤蟆塘”。

  而另一半湖水,仍然危及“三苗”生存,于是舜帝带领他们“疏川导滞”, 开凿潭水68.4公里,疏导内涝,潭水两侧的山峰突兀,潭水岸边,古木苍苍,如虹似蚺。或卧龙吸水,或凤凰展翅;青藤缠绵,猴蕨丛茸,松鼠觅洞,莺雀鸣枝。随后,舜帝又带领随从和“三苗”自塔山之中,疏浚宜水84公里,于谷家洲之地,宜潭二水交汇,入湘江。还把舂陵河江面疏阔,清除险滩暗礁,挖深河床,使舂陵河流量增大,内涝可以迅速排出,至此,(常宁)宜、潭、舂陵、湘江四水之雏形现矣,洪水得以通江达海,水涝平息,解救万民的痛苦,自此,“三苗”有了安居家园,而洪水过后的土地,成了肥沃的土壤,这里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而舜帝带领他们“堵不如疏”的治水哲理和“人定胜天”的无畏精神,随着洪水治理得以发扬和传承,时至当代,发展成了常宁人们独一无二的“义”文化精神。

  舜帝见洪水渐退,思及百姓生产生活需要用水,于是在群山环抱之中“化圈为塘”,孕育湖水之精灵藏于此,并调东海神龙天命守护,天旱不涸,水满不溢,故名“天塘”(今属庙前镇金龙村)。风和日丽时,天塘静得像一面镜子,美得似杭州西子。青山倒立,白云悠悠,水中蓝天,相得益彰。每当微风初起,则碧波荡漾,杨柳依依,别是一番景象。此后,每每久旱不雨,当地人们(三苗)汇聚金龙岩,抬起莲花信物,备齐三牲,前来天塘祈雨,异常灵验。大凡卖鱼过路之人,到此必换天塘之水,并投鱼于塘,方取吉利。就是将要死的鱼苗,一旦入塘马上会摇头摆尾,欢快游去。物有灵性,妙哉!天塘灵气如此随人之愿。天塘之中养有鸭鹅,也有野鸭野雁。传说如果在此能见到天鹅,一定会给人们带来吉祥。

  (千姿百态流水潺潺的金龙岩 郭华摄)

  勇武驱瘴护民安

  当年,常宁属南蛮之地,原始森林多,有异兽作怪,吞吐瘴气,瘟疫蔓延,每天都有人中毒丧命,“三苗”终日惶惶,不敢上山狩猎。

  话说舜帝深入山林深处采摘药草,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大义山脉的深处,被迷雾所惑,分不清东南西北,突然,远方五彩霞光冲天,舜帝沿着光霞而去,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香飘十里。舜帝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豺狼虎豹,把他团团围住。舜帝立即抽出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斗七天七夜,才把野兽赶跑。那些豺狼虎豹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赶走了野兽,舜帝继续上前,只见一凤凰落于石上,其尾垂落草上,熠熠生辉,舜帝受其指引,采摘而下,初尝味辛、性平、微苦、无毒,细觉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当即称其为“凤尾草”。

  舜帝继续走入森林深处,翻过九九八十一座山,越过七七四十九条溪,突然一阵恶风吹来,弥漫整个峡谷,只见一黑色异兽,触须乱舞,口吐黑烟,狂风大作,全身散发阵阵恶臭,全身鳞状,铜皮铁骨,寻常刀剑难伤分毫,舜帝身披龙鳞甲胄,手持天子圣剑,与之大战三天三夜,终将异兽斩杀。此时,舜帝疲惫不堪,加上吸附毒气,舜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在石头上,昏睡了三天后,舜帝缓缓睁开眼睛,全身无力,迷糊之际,他见一像马车轮的石头前方,一草神韵,便摘下一片叶子,放入口中,毒气全解,体力也渐渐恢复,因其长于像车轮的石头前,故名“车前草”。舜帝回来后,把采摘的药草,烧汤煮粥,“三苗”喝了不出三天痊愈,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三苗”首领也带领整个部落臣服舜帝。

  不久,舜帝又带领“三苗”上山披荆斩棘,砍伐树林建造房屋,让大家不再居住在又湿又冷的山洞中;把森林中地上的腐叶进行团烧,让瘴气、毒气失去了温床,人们得以开垦荒山密林,安居乐业。

  一天,舜帝上山开荒归来,见一群野猪在村里乱窜,便组织人马把野猪赶到远方林子生活繁衍。就在这时,舜帝见林子下方一片辽阔,绿意朦胧,鸟语花香,恰似人间仙境,望见思及中原地区的亲朋好友、爱妃娥皇、女英……念及一路走来大好河山,顿生豪情。他顺手一招,山崩地裂,无数石头从天而降、从地而涌,形成了祖国名山荟萃之石林,石头恰似人形,竖立相拥,寄托舜帝浓浓的思念之情,虽然相距遥远,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故名之“海己湾”,而“海己湾”上面那片林子从此称之为“野猪林”。

  (庙前泉塘山水共长天一色 刘东华摄)

  恩义传耕育文明

  原先的南方苗蛮部落,都与野兽同处。穿兽皮,吃生肉。后来,部落人数越来越多,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经常有人吃不饱,只好饿肚子。有时候,为了一只野兽,不但两个部落之间要争抢,就是部落内部,也一窝蜂地冲上去争抢。

  为了南蛮先民服从王道,得以教化,长治久安,舜帝便把中原地区的“刀耕火种”之法传给当地,教人以火焚烧山泽,既免除了披荆斩棘之苦,又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肥源,又传授常宁先民以“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制耒耜,用以翻垦土地,见一处十里长水垌平平坦坦,一眼望不到边,土地肥沃,好似偌大的石盘,故以之为名,曰“石盘”,并从“百宝袋”中取出种子,教“三苗”种植水稻,由于此地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颗粒饱满,稻米晶莹透亮,洁白如玉。后来,宋朝宋仁宗、升国公主为访舜帝南巡足迹路过常宁,见石盘瑞雾缭绕、幽道鸣泉,途经村民家中歇息,食用当地米饭,只觉入口醇香,回味无穷。为此,还吟出了一首好诗:“稻垂麦仰足阴阳,土厚泉甘草木香,会吐双歧衔九穗,一星天上应农祥。”并御赐贡米。至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又钦定其为“贡米”,享誉大江南北。

  随后,舜帝带领当地百姓开荒种地,教会当地人用牛进行耕种,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能力,播种稻、黍、稷、麦、菽等五谷,把收割的谷子储藏在窑穴里,吃的时候再拿出来,放在石制磨盘上,用石饼或石棒反复磨擦,脱去谷壳,一年四季都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远古时的常宁先民,都穿兽皮来保护和遮掩身体。一天,舜帝发现一群孩子坐在大树底下把树皮撕成一条一条的细丝,织成密密的小块儿玩。于是,他就仿照着织,织了很多小块后,再用骨针连起来,穿在身上,觉得挺舒服。这样,他就告诉人们,如此这般地做起衣服来。衣服的发明就是人类由蒙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舜帝以德化人,“三苗”臣服后,过上了安宁富足的生活,于是,舜帝在崖壁岭(今中国印山)上伸手一按,留下大拇指印,象征着中原王道正统,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日复一日,这块“南蛮”之地已然成了“福义”之地,舜帝回到舂陵河原上岸处,打算继续南下,他最后登高一望,只见当地百姓已把这里打造成了一片绿色,秧苗碧波万顷,瞬时感叹:“好一片秧田”,“秧田”之名延续下来,口口相传,又作“央田”,后人们为纪念舜帝德泽荫庇之功,称为“荫田”,一直沿用至今,为当地农业大镇。随后,舜帝飘然而去,沿舂陵继续南巡至九疑,而舜帝的随从部属伤员和老弱则留下来,与教化后的“三苗”共同发展,繁衍生息,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常宁先民。

  后来,舜帝南巡而崩,《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舜帝二妃娥皇、女英闻之而泣,追随南下,途中娥皇之泪滴落竹上而成斑竹,又名湘妃竹,女英之泪滴落渣木,长出金黄硕大的果实,是为油茶,成为常宁特色——油茶之乡,福泽后世。

  常宁百姓听闻舜帝中道崩卒,感其德泽恩义,遂建舜帝庙,以香火祭奠,因此地遗留舜帝王气,日渐兴隆,人流愈多,行市设圩,名之为“庙前”,传承繁衍兴隆至今,源远流长。

  舜帝南巡过舂陵遗存之王道帝气,至2000年后的西汉末年,孕育了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舂陵也被视为龙兴之地。而舜帝之道德恩义遗风,于常宁传承万世,发展至今形成煌煌“大义”,常宁“义”文化也受人称道。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方富贵 成俊峰 郭华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