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阳光沐浴下的湖南省常宁市,和风习习,位于城中的泉峰公园山峦叠翠,随风摇曳;绿树成荫,碧波荡漾的宜水、潭水风光带穿城而过;纵横交错,人流如织的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行走在常宁城中,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一股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
近年来,常宁市上下牢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把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当作一项事关民生、事关形象、事关发展的重要工程,将创卫与城市大提质紧密结合,通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全员参与、全面整治,这座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城正在进行全新的嬗变: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市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不知不觉,道路宽了,树木绿了,灯光亮了,高楼起了……常宁正在慢慢的现代化、都市化、生态化。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正在用最温柔的城市语言和最细腻的文明细节,向世人展现一幅天蓝、地绿、水清、城净的壮丽画卷。
2016年11月16日,该市以高分通过湖南省爱卫办技术评估,成功跻身“省级卫生城市”。在“世界铅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油茶第一市”、“版画之乡”等众多美誉中,常宁市再添一张崭新的名片。
生态立市,创卫为民,宜居是一座城市幸福的开始
“常宁变化太大了,变得怎么也找不到前几年的记忆了!”,春节前,在外拼搏多年的谢先生回到家乡,说起家乡变化时,感慨万分。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让曾经在这里生活了18年之久的游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二月的常宁,春寒料峭。晨曦中,宜水、潭水风光带满是晨练的市民,或慢跑、或步行、或太极,尽情享受着舒缓曼妙的生活。清冽欢腾的河水,郁郁葱葱的绿化带,清新扑面的晨风、闲适悠然的人群……
打造生态城市,建设宜居常宁。该市历届领导班子咬定目标不放松。充分利用常宁“四面环山相抱,城中山水相连”的自然风貌,采取规划建绿、市场兴绿、拆违透绿、沿墙挂绿、依法管绿、科学护绿等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城乡环卫同治”、“万株乔木进宜城”、“宜城文明大家拍”等活动。完成西二环、公园塘、南三环等地段绿化新建,并根据各个路段不同情况,严格按照规定苗木规格和栽植的质量要求进行补植。累计补植大型乔木1万余株,补植全城绿化带及广场内小灌木200余万株。
如今,该市拥有绿地总面积460.35公顷,绿化覆盖总面积555.21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9.8%,基本形成了“以公园、公共绿地为‘点’,道路绿化、水系绿化为‘线’,居住区绿化、单位庭院绿化为‘面’”的三位一体的绿化系统。大量绿地改善了常宁的生态环境,鱼翔浅底,鸟飞长空,一类空气全年达到200多天。
路边摊,曾是常宁市久治不愈的“顽疾”。随着南门、西门、城东、宜水新城等一批高标准集贸市场惊艳“亮相”,“路边市场”黯然“退场”。
“看到他们风雨无阻,从早到晚的劝导,心里怪过不去。”已经搬到新建成的南门集贸市场新摊位的水果经营户李冬梅指着巡查的城管工作人员说,“干了13年,现在心里才亮堂,以后占道经营的事再也不能做了。”
“你看看,现在街道多整洁。”每天都要经过南门市场,去旁边的小学接孩子的李大爷乐得皱纹里满是笑容,“过去,这里乱摆乱放,收摊后,满地都是烂水果烂蔬菜,脏得很。”
创卫就是创幸福,创卫就是创和谐。创卫期间,常宁市投入30亿元推动城市扩容提质,进一步扩大了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达到49%。全市老旧住宅区由“三无小区”变身为绿化美、生态美、和谐美的“三美小区”。 高标准的莲花新区、青阳新区、宜水新城等快速建设,砚池山公园、歌剧院建成启用,东门湖、西门湖、北门湖、培元湿地公园启动建设,稳步推进。
通过创卫活动,给广大市民营造出更清洁、更美丽、更宜居的生活环境,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常宁市委书记刘达祥这样说。
“山清、水秀、空气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这才是我想要的家!”找了一个常宁姑娘的外地小伙张嘉瑞,幸福满溢。
舒筋活络,立足细节,直达城市“毛细血管”
大路堵,小巷烂,坑坑洼洼又一年,曾是常宁真实的写照。最初常宁没有一条贯通的环线,因此城区中心地段十分拥挤。
“以前堵得不得了,路堵,心也堵!”住在常宁城区中心的吴国生老人回忆,“特别是节假日,出门上街简直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借创卫的东风,常宁市全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近年来,该市投入11.77亿元,大力推进东、西、北三个方向的环线建设,长13.6公里的城市一环道路全线贯通,城市交通骨架全面拉开。
背街小巷是城市之窗,是百姓之路,于细微处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近三年来,常宁在完成了19条主次干道建设的同时,还对56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质,维修破损路面24557平方米,全面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为彻底改变昔日的不堪状况,城区所有背街小巷进行油化、绿化、亮化。
“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变化这么大。”家住常荫路的王光见证了门前这条背街小巷的蝶变:从路上不时可见垃圾到难见果皮纸屑,从路上坑坑洼洼到全部沥青硬化,从裸露的黄土到披上绿化的花花草草,从黑暗受怕到光明安心。
“路修好了,出门买菜也不闹心了。”郭慧兰老人说,走在平坦干净的路面上,看着路旁新种下的绿草,不用担心突然冒出的车辆,生活更有安全感了。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不啃山头、不填水塘、不砍树木的原则。”常宁市长吴乐胜对记者说,“城市不仅要显山、露水、畅路,我们还出台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重点整治方案》,推行“门前五包”综合治理脏、乱、差, “五小”行业专项整治等多管齐下。”
净化、亮化、美化,常宁之美,有目共睹。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整齐划一的门面标识、生机盎然的绿色乔木……处处折射着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巨变,常宁越来越有味道。
入夜,待华灯初上,整个城市流光溢彩,宜水河畔,砚池山公园,行人对对,游人如织,处处流淌着温馨与幸福。
“道路四通八达,道旁绿树成荫,车辆停放有序,环境整洁干净……”行走在宜城常宁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归家的游子,还是外地的客商,都明显感觉到这个城市的独特之处和特有魅力。
科学管理,一网到底,“小网格”提升大城市
常宁市草桥街是常宁最大的食用品批发集散地,这里店铺云集,川流不息,很容易拥堵,也是环境卫生最难治理的地方。
每天早上7点,司法局局长周晓华准时来到接口,带队巡逻劝导。长时间的相处,几乎每一家店主都成了他的朋友,见面都要寒暄几句,点头问好。
“按照网格化管理分工,这条街就是我的责任田。”周晓华边巡逻边对记者说,“现在好多了,很少有人乱丢垃圾,乱停乱放。”
同样早起的还有创卫办主任,常宁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斌,每天早晨6点半,他都要到城区市场和主次干道转一圈,督查城区秩序和卫生情况。发现问题后,要打电话给相关网格化管理责任单位进行整改,直到亲眼看到问题解决才放心地离开。
创卫工作开展以来,常宁市高规格组建了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与20个创卫相关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该市将城区大街小巷划若干段,建立了由38名市级领导联点牵头、34个路段长单位和114个路段单位包干路段的创卫包联责任机制,实行市领导、路段长、单位(社区)组成的三级联控,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制度化、精细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不仅仅是创一块牌子、赢一份荣誉。常宁市委书记刘达祥这样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品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加殷实,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思想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常宁市针对创卫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严格督查督办和跟踪考评,对整治不力、效果不好、群众举报的有关单位和部门,通过媒体曝光、电话督办、书面督办、现场督办、上级督办等方式,提出整改要求,限期进行整改。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上下联动、城乡联动,
一网到底,聚集强大的工作合力,一一破题推进。
全民参与,全民共享,件件实事暖心坎
“做常宁主人,争当‘创卫’先锋。”“常宁是我家、创卫靠大家。”走在常宁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创卫”标语。
“大街上、电视里、橱窗里……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听到‘创卫’的宣传,潜移默化中,也觉得‘创卫’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家住常宁帝煌小区的李碧英说道。
在街头,在学校,在商场,在社区……到处是创卫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爸爸,今天学校发了一本《常宁市文明市民手册》,老师说要我们一起按照手册上写的做,希望爸爸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要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我做不到会不会挨批评?……”这是不到九岁的晓景写给他爸爸信中的话。为此,他父亲在回信中与孩子约定三章:一是革除自身的陋习,文明自身的言行;二是要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奉献爱心;三是要做不文明行为的监督者,看到不文明现象,及时进行劝阻和制止。
创卫一盘棋,情系你我他。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征途上,常宁市全面发动、全员上阵,形成了全民动员、全面参与、齐抓共管的全民创卫局面。
“抓好创卫工作,改善的是环境,普惠的是群众,不仅要做好城市美化净化的‘面子工程’,更要做好事关群众民心冷暖的‘里子工程’,把提高市民幸福指数作为最高目标。”市长吴乐胜告诉记者。
以服务民生为立足点、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常宁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一贯秉承和坚守。
几年来,常宁市累计投入财政民生资金110.2亿元,新改扩建10所城区中小学,新增城区中小学学位 5000余个,健康教育全面开展;完成23个卫生院改扩建和160个村卫生室建设;建设保障性住房6731套、棚改房386套,改造农村危房7200户,启动建设幸福老年公寓;实施放心饮用水卫生工程,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城区污水处理率85.3%。
对背街小巷死角死面多、卫生脏乱差现象,常宁针对性地开展“三清三建”、“五小行业整治”等活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清除牛皮癣、清扫废弃物、清除违章建筑和非法广告,并对应建路、建园、建绿。同时,全面提升环卫保洁作业标准,常宁市主干道已实行 “五无五净”标准,落实每天早晚两次普扫、清运,全天保洁,全面签订门前三包合同,构建了“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的工作格局。
“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老百姓。我出不了多大力,但从自己做起带动家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乱放、乱贴乱挂也是一种支持。”家住万隆小区70多岁的王大爷如是说。
文明创卫,树立的是形象,提升的是素质
“创卫”是一次全民的大行动,更是一次素质的大提高。当人们惊诧于“城市美了”的同时,更令人惊喜的是市民素质的提高和大家追求美好环境的热情。
12月6日凌晨4点左右,天还未亮,环卫工人李树春像往常一样,便带上清扫工具,来到自己的责任路段,开始清扫垃圾。由于这一段地处繁华地段,商铺多、人流大,他每天的工作任务很繁重。经过2个多小时的忙碌之后,他望着一尘不染的洁净路面笑了。
“刚开始的时候很辛苦,有时刚清扫完,又有人在后面随手丢垃圾。”李树春感慨地说,“现在大家的素质逐步提高了,随手扔杂物的几乎没有了。”李树春为见证了市民的文明和城市的美丽而开心。
从不理解到支持,从抗拒到主动,亲眼目睹了家园快速“靓身”和“变脸”的常宁人,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创卫的活力与动力,质疑的声音悄然退去,更多的人期盼优美整洁的环境能够永驻。
城管执法工作人员小张给记者回忆起在整治南门路边市场时这发生的一件事:今年5月,当时有个流动肉铺占道经营,他和同事百般劝导,摊主就是不听,还情绪激动地舞着切肉刀上来起了冲突。这次事情以后,小张跟同事改变策略,每次去巡逻,都耐心地和摊主聊一聊家常,谈一谈心里话。
“没想到,一来二去,倒成了朋友,不仅道了歉,还经常现身说法,帮着我们一起做起了其他人的工作。”小张每每说起都很感慨。
看得见的是城市的变化,看不见的是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常宁市通过创卫,将“文明基因”植入到广大市民群众心身中。
走在常宁的大街小巷,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沿街的店铺将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社区居民自发宣传爱护环境,行人顺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小孩拿着喝完的空牛奶盒走到垃圾桶前……广大市民纷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成为“创卫”的主力军,以不同的形式为“创卫”贡献力量,用自己的言行谱写和谐社会的文明之歌。
同心掬得满庭芳。从直观的城市干净整洁,到人人受益的民生设施改善,继而到市风文明净化,几年的创卫历程,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深刻影响,已成为一种持之以恒的发展观念、生态意识和工作方法。一个富饶美丽幸福的新常宁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吴桦源 陈其礼 阳青华)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桦源 陈其礼 阳青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