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常宁市官岭镇双溪村因鹅院垌、仙人岭、半仙桥、滕家义学而充满神奇,更将“众仙义双溪”的传奇演绎得淋漓尽致
浯溪孕育富饶美丽家园 郭兴成 摄
通讯员 方富贵 郭 华 吴建华 本报记者 谭晓波
常宁市官岭镇双溪村,因天鹅溪、浯溪两条溪流环绕鹅院垌,又在滕家义学汇流,而得名。
双溪,如玉带环腰,又似双龙戏水,美丽动人,让鹅院垌、仙人岭、半仙桥、滕家义学充满神奇,将“众仙义双溪”的传奇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沉醉。
双溪,一个诗意盎然的地方,一个大义显存的地方。
当地百姓感悟缅怀滕家义学之大义 郭兴成 摄
鹅院垌的灵义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对天鹅翱翔天下,路过这里,因其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广阔膏腴,就栖于此,生息繁衍,于是有了“鹅院垌”。曾有谶语曰:“鹅院垌里有对鹅,飞来飞去不过河,安居乐业选此地,子孙世代穿绫罗。”
天鹅所栖之溪,称作“天鹅溪”。天鹅溪,沿着鹅院垌一边,蜿蜒回转,由南往北;“浯溪”,沿着鹅院垌另一边,从祁阳而来;双溪环抱着肥沃膏腴的鹅院垌,让人们生息繁衍富饶幸福,水旱无忧,茂林修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庄上灰墙黑瓦,义学里书声朗朗;双溪盘旋,如双龙戏水,于沙丘处合流,向西汇入湘江。
《常宁县志》记载:“西邑鹅院,人杰地灵,山水奇秀,气势宏伟,南接龙台,北靠清漪庵、半仙桥、界牌官岭三道风景线,东临金轮,西与天塘山余脉接壤,呈接龙形与仙岭相望。仙岭四周连着八大景观,又与新湾、老湾遥相呼应。当地有民谣赞曰:三弓射大雕,二仙乐逍遥,浪石撑天柱,合江陪栋梁,双溪环抱宅,禅院钟声扬,竹林三友约,人间半仙桥,龙潭生明月,百鸟朝凤凰,鹅院鹅飞翔,美名传三塘。”
明洪武二十八年,中千户滕宗,调衡州卫中所治理一方,奉檄分屯鹅院,为常宁滕姓一世祖。偕妻李氏宜人,生子二,长子滕芳,次子滕茂始营三弓岭,后移仙岭之下浪石坪、竹林坪卜宅新湾、老湾而家,家道繁荣,孝悌相亲,在双溪合流的沙丘处修建茂公祠敬奉滕公。为念天地之仁义,感先贤之睿智,后把茂公祠堂改成滕家义学,周边田土均购作义学所用,发展教育,光宗耀祖。义学,有教无类,不论贫富只要想读书的都可入学,无数学子,埋头苦读,于斯为盛,亦有不少英杰走出湖南,遍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并走向世界,留学英、美、俄罗斯等国,学艺归来,成为党之智囊、国之栋梁。
“天鹅不落无名之地”。天鹅的灵韵,带来了双溪的灵动,鹅院的祥福,地灵人杰,滕家义学出了一个中共中央委员滕文生。
双溪盘旋,如双龙戏水,于沙丘处合流 郭兴成 摄
仙人岭的福义
双溪村,有一座山叫仙人岭,形似马鞍,神奇无比,朝晖夕阳,气象万千,钟灵毓秀,常年云雾缭绕,茂林修竹,四季长青,好一处福地。
传说仙人岭原不是马鞍形,与周边山岭一样呈圆锥状,不过地势险要,耸入云霄。一日,姜子牙和太上老君云游四海,路过此地,看到洪水泛滥,浯溪排泄不及,百姓苦不堪言。姜子牙怜悯众生疾苦,抽出斩神剑一划,把大山便分成两段,伸手提起山岭上半峰放至山坳,将洪水挡在良田和村庄之外,让洪水沿着峰脚慢慢蜿蜒曲折而行,这样保住了村庄和农田,又延长了浯溪,扩宽了溪面,增大了流量,减少了洪水灾难,百姓安居乐业。
仙人岭钟灵毓秀 郭兴成 摄
话说仙人岭被削去一半,下半峰顶宽敞平阔,约二十方丈,太上老君提出要和姜子牙下盘棋,便以法力用山石制作石盘和两条长凳,二仙对弈起来。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初八,姜子牙都要约太上老君来此下棋,吟诗作赋,有一次双方对弈兴致正浓时,太上老君起身瞭望远方,手捋长须,摇头晃脑口里哼着:“八仙过海四面云山归眼底。”随后请姜子牙对下联,可姜子牙一下子想不出来。
次年又到相约下棋时,太上老君问起,下联有果否。姜子牙摇头不语,站起身来,突然看见山下湾村炊烟袅袅,又听见几只公鸡喔喔地叫,灵感即发,便脱口而出:“午鸡并啼万家忧乐到心头。”随即又作出一首四言诗来:“双溪天水任自流,迎来仙翁至此游。访得主人千户职,留下箴言世称雄。”
昔日的仙居,铸就了山的灵气,虽不曾见过真仙,当地百姓却津津乐道。
鬼斧神工半仙桥 郭兴成 摄
半仙桥的和义
双溪合流为浯溪,涓涓涌涌又急急,下游不远有座桥,一半天成一半砌。这座桥叫半仙桥,击石如钟鸣,真谓“天成人和”“天人和一”。
《半仙桥碑记》曰:“桥名半仙,非真仙造也,志石之可奇也。夫石之奇,不一嵯峨,碟碣碚万状,不可枚举”,“而若此石临于河滨,丁然高耸,上则其平如砥,下则其形穹窿,如悬磴跨河水而过半焉,藉石工以补之,遂成全桥。其奇可取而半仙名焉。”
回望历史长河,双溪以前并无半仙桥,此地多有不便,只得绕道河上、下游寻桥过河,每每渡船而过,多耗光阴,更有负薪樵夫、挑箩卖担之贩卒及老弱妇孺、残疾之人,过河艰难,且时有落水者不知几何。
如群羊般的石山 方富贵 摄
恰逢仙人岭上下棋之仙翁姜子牙、太上老君见此情形,怜悯众生,赐予方便,决定在小河上架一座石拱桥,且到夜晚,太上老君到常宁东部的大义山牛迹石旁找到一座石山,用蟠龙拐杖将石头赶至浯溪边,生作石拱形,伸出浯溪半边天;姜子牙往南岳衡山,以打神鞭驱赶石头快到浯溪,这时天已五更,月明星稀,一个勤劳的农夫打开门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只见月色下一座石山正在朝浯溪边移动,以为看花了眼,正在疑惑,一个老者飘然而至,问农夫看见一群羊在走吗?农人回答说,没看见羊只看见一座石山在走。农人话一说完,那座石山便停在离小河百多米的地方不动了。老者长叹。
原来,农夫所见是姜子牙在赶石架桥,如凡人看见,凡人要说是羊或其它动物在走。农夫说是石山在走一句话便断死,所以石山不走了。过会儿,鸡鸣啼晓,太上老君与姜子牙无奈离去。桥也只修到一半。
第二天,人们发现了浯溪北岸有一座石山,石山像一个天然的半边石拱盖住了半边小河,离河百多米的地方有一座如群羊般的石山。百姓为感谢上天恩赐、神仙显灵,纷纷主动捐助,遍请能工巧匠,傍北岸的天然石拱架起了桥的另一半人造石拱,名曰“半仙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的结合成就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也传承着双溪百姓“天成人和”“天人和一”之大义。
来源:衡阳日报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