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麻洲岛 ■王学辉 摄
夕阳下的大堡湘江段 ■陈金圆 摄
俯瞰黄巢曾练兵的寨子岭 ■王学辉 摄
麻洲大桥全貌 ■陈金圆 摄
大堡乡麻洲岛上的老樟树 ■王学辉 摄
■本报记者 胡建军 通讯员 陈琳
老地名由来:
大堡乡,素有“一脚踏三县”的美称。因境内有一条溪水汇入湘江之浦,而得名“大浦”,后演变为“大堡”。
老地名特色:
大堡境内的麻洲岛和寨子岭有着悠久的历史。史料记载,唐朝神龙二年(706)至开元八年(720),新宁县(现常宁市)治(古代的县令、知县、县长的驻地)由三峒迁往麻洲;据清朝同治年间的《常宁县志》记载:“黄巢兵过大堡,驻营寨子岭,今世人犹于岭下拾得矢镞兵器,故名黄巢寨子”。大堡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天然生长的红豆杉、兰草、银杏等植物均被列入国家级植物保护名录。
无论是三国时酃县(今湘江东岸)的管辖地,还是唐朝时黄巢带领农民起义军驻扎休整,抑或是太平天国起义军自广西向南京进军过境湖南时的短暂停留,都曾在大堡乡留下了遗迹。
大堡乡,位于常宁西北角,东南两面与新河镇和官岭镇接壤,西与祁阳县黄泥塘镇一水相牵,北与祁东县河洲镇隔江相望,素有“一脚踏三县”的美称。1950年属第十区。1956年,撤区并乡,合并设立大堡、麻洲乡。1958年,属群英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复区建制,属河洲区。1984年,属新洲区。1995年5月,撤区并乡建镇,将原官岭区到湖乡、原新洲区麻洲乡、大堡乡合并成立新的大堡乡,现总人口3.2万,区域面积82.94平方公里。
麻洲岛是大堡乡人口密度最大的村庄
“据传,古时候的麻洲岛与整片陆地只隔着一条很窄的水渠,行人跨一大步便能轻松迈过。由于千百年来历史的推移,湘江水不断地冲击,水渠被愈冲愈宽,便有了现在的麻洲岛。”对本土历史有研究的大堡乡党政办主任陈金圆介绍,如今位于湘江中央的麻洲岛,从洲头至洲尾有近4公里长,最宽处达0.5公里,整座岛像一条在水里的鱼儿逆流游走。也有人把麻洲岛看作是一艘大船,带领着岛上的人民“逆流而上”。
虽然大堡乡多是紫色页岩覆盖的山地,但是麻洲岛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稻、花生、蔬菜、烟叶,鲜鱼等农产品名扬四海,在衡阳小有名气的芙蓉花生便出于此地。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现居住了1700多人,麻洲岛便成为了麻洲村,也是整个大堡乡人口密度最大的村庄。
千百年来,岛上的人都是依靠渡船出行,这给村民带来了极大不便,也制约了岛上经济发展。1999年1月1日,经过大堡乡政府牵头,多方筹资140万元,一座长140米、宽6米、高13.8米的麻洲大桥横跨岛陆两岸,结束了岛上祖辈乘坐渡船的历史,如今在原麻洲湘江大桥下游500米左右又兴建了一座新麻洲湘江大桥,现在岛上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到处都能看到漂亮的三层小洋楼。
黄巢曾带兵登陆麻洲岛休整
综合相关资料,从878年2月起,黄巢率领起义军横扫淮河南北各地,并南下渡过长江,攻取虚州、吉州、饶州、信州和福州等地。879年10月,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广州,同年11月起义军在桂州(今桂林)集中后,准备沿湘江向北经永州、衡州,直取潭州。此时,天气已经比较寒冷。就在黄巢带领的农民起义军经永州到衡州时,路过大堡看到麻洲岛上一派繁荣景象,于是萌发了上岸休整的想法。
当他带着几名精干副将踩着松软的沙石踏上了大堡麻洲岛时,看到岛上的农作物依然长得绿油油,泉水清清,炊烟袅袅,已颠沛多日的黄巢心中大喜,当即决定大军全部登陆休整。
某日天气晴好,黄巢看到岛的西南方向有一条溪水汇入湘江,于是他驾着小船走到了溪水尽头,看到溪水两边险峻的高山绵延数里,山势开阖起伏,属于易守难攻之地。特别是其中一座山的顶端,开阔平坦,可俯瞰四周,还有两股清泉涌出,乃是练兵好场所。黄巢下令,马上把军队转移到了寨子岭,在此建寨练兵,待到兵更强马更壮时,一举攻克潭州。经过休整后的农民起义军,后来在攻打潭州战斗中消灭了5万多名唐朝士兵。
新宁县治曾迁置于此达15年之久
据《常宁县志》记载:“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在耒阳县西南又分置新宁、新平二县。”新宁县治设在三峒口(今仙桥八字坪),新平县治设在古城郭(今柏坊双白村),两县均属湘东郡,该郡管辖今衡东、攸县、茶陵、安仁、炎陵、常宁及市区东部等地。
唐朝神龙二年(706),新宁县治由三峒迁麻洲(今大堡乡境内)。唐开元九年(721),县治由麻洲迁宜江(今常宁市城区)。唐天宝元年(742),改新宁县为常宁县。也就是说,新宁县治建在麻洲曾长达15年。
原麻洲村66岁的村主任陈国生说:“由麻洲大桥登岛再往东走1公里左右,桐子山组那片背靠湘江的稻田,大约就是古时新宁县治所在地。数年前,有村民在稻田的泥土中发现了瓦片及瓷器碎片,经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考证推测,这些残留的瓦片及瓷器碎片可能是古县城的遗留物。同样,几年前在桐子山组村民的屋前,从旧址中挖出一块碑石,上面隐约可见一些零星端正的小楷文字,碑文的详细内容很难判断。文物专家推测,碑石或许是古时对某次重大募捐活动的记载。”
陈金圆告诉记者,在水路发达的时代,大堡乡麻洲岛是湘江中段水运的“中转站”,岛上曾设有5大码头,商贾云集,贸易相当繁荣。特别是从广西到湖南的商船,基本都会在麻洲停留,进行补给。根据相关史料零散记载的只言片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自广西向南京进军时,过境湖南段也曾在麻洲岛停留休整过。
如今,在麻洲岛的岛尾处,远远便能望见一株高高耸立的大樟树。走近一看,树干粗得5人都合抱不下。据樟树组(该组得名源自这棵樟树)的居民介绍,这棵樟树的根都已经长到江对岸去了。村民说,每到湘江水位下降,部分河床露出的时候便能看到樟树的根。
记者现场看到,这棵樟树虽然树龄较大,却没有展现出“老态龙钟”的样子,依旧枝繁叶茂。
1997年,据市林业部门考察,该树已有500余年历史,被誉为“樟树之王”。关于此树,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上世纪60年代,樟树旁边一个茅房着火,差点烧着了樟树,忽然天降大雨,将火浇灭。至此,岛上的村民对此树的敬畏之情日益深厚。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胡建军 陈琳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