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雁过留声的常宁古地名

来源:衡阳晚报 作者:崔建华 编辑:redcloud 2018-06-01 16:12:07
—分享—

  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常宁从来就不乏才俊名流、历史人物时常涉足,很多的常宁古地名,就是因为他们而得名,既有记录散见于正史,亦有遗存散布于当世!

  常宁地名中最远古的相关历史人物,源于史前神话。譬如今天兰江乡和新河镇交界处的一座名为“盘古岭”的山峰,其名就来自于史前神话人物——盘古。明代《湖广总志》称,“盘古岭,县西十五里,上有盘古庙。”清代《乾隆衡州府志》载,“相传盘古尝登此,绝顶有巨石,平阔可一亩,兀坐其上,万化冥合,悠然与灏气俱下。”

  亦有源自三皇五帝时期的地名,譬如今天水口山镇和烟洲镇交界处盟山岭上的“三帝王庙”。这“三帝王”,就指的是黄帝、舜帝、大禹。《雍正常宁县志》载,“黄帝、舜帝南巡,禹治水,皆系舟登此。土人立庙祀之。”同样传闻的还有今天柏坊镇的“憩山”,又称“憩峰”或“禹憩峰”。《雍正常宁志》称,“高三里许,耸拔苍翠,俯瞰湘江,以禹憩得名(有禹石像)。”从这些记录来看,历史上的大禹似乎真的还来过常宁很多地方,而且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去登山——估计那也是治水需要吧,毕竟登高才能望远、才能更好地观察地形地貌。

  憩山的景色优美,清代学者、乾隆年间进士、翰林院侍读学士 廷璋游历后,就在其诗作《湘中观禹憩山色俱佳》中赞不绝口,称,“云山鲜妍入春早,日向帘前呈画稿。雨馀湿翠助奇姿,似泼金壶恣挥扫。”

  憩山的山腰有“铜鼓塘”,得名于著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嘉庆常宁县志》载,“铜鼓塘,县北憩山腰,四时不涸,水腥绿色,鱼亦绿色,诸葛武侯调督三郡时,登憩山,埋铜鼓于此。”诸葛孔明到底有没有来过常宁确实存疑,但同时期的张飞担任过耒阳县令,赵子龙曾计取桂阳郡,都是发生在常宁周边的事情,历史确实足以让后人浮想联翩。但巧合之至、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铜鼓塘周边盛产铜矿却是不争的事实!

  宋代时,常宁人文兴盛,遗存的地名也能一窥端倪。譬如“双蹲石”,就源自南宋时的两位理学大师袭盖卿、王居仁。据传,袭、王二人师从与朱熹和吕祖谦齐名、“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二人在求学时代,每日都相约在宜水边上读书,后来均进士及第并成为一代名士。而江边山腰有两块石头,因为恰好形似二人蹲着看书的身影,故而得名“双蹲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曾在此艰苦求学,便将当地的书院命名为“双蹲书院”,文脉传承上千年,清代同治年间安徽巡抚唐训方也曾担任过多年的双蹲书院山长。其《从征图记》中有一章《双蹲投笔》就专门提及了双蹲石,称,“双蹲山,矗障东南,两石突兀若蹲踞然。讲室构其麓,蔚然深秀,时袭梦锡、王习隐(注:袭梦锡即袭盖卿、王习隐即王居仁)二先生读书处也……”

  明代以后,各类存世史书渐多,记录自然更加翔实,所以有关名人留下的地名亦更多。譬如县南六十里回龙庙的“湛公源”(今庙前镇与弥泉林场交界处),就得名于学问与王阳明齐名的湛若水(二人学说并称“王湛之学”)。湛若水,明代著名学者,官至翰林院编修和吏部、礼部、兵部尚书,在常宁留有不少印迹。《同治常宁志》对湛公源的记载是,“在县南,明嘉靖间,湛若水返,自南岳道经此,偶憩水源。土人敬其德,因称湛公源。”

  另一处叫“马迹石”的地名则与明代状元罗洪先有关。罗洪先不仅是个状元,还是个地理学家,尤其精于绘制地图,官至翰林院编修。《雍正常宁志》记载,“马迹石,县西龙王寺前,长阔数丈。明罗洪先骑马经此留迹焉,寺中求常住心,额亦罗遗笔。”说明罗洪先不但曾骑马途经龙王寺,而且还应僧人要求题写了寺名,寺前的石坪也因他停马止步而得名为“马迹石”。清代雍正时期,邑中名士吴山斗就写有《马迹石》一诗,意境颇为仙风道骨:“古寺留仙客,钟声蹙马蹄。迹随清浪碧,人去白云迷。扫石苔盈埒,寻香蝶满陂。殷勤题赠意,仔细认端倪。”

  这些遗存的常宁古地名,透露着远古的文明密码,深蕴着常宁的厚重人文历史,确实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探索、去回味!

来源:衡阳晚报

作者:崔建华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