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盛夏的蓬塘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欧阳明勇 编辑:redcloud 2018-09-21 16:23:44
—分享—

  1

  他声音明亮,像太阳光从致密的树叶中透出来一样。

  他在讲一个遥远的传奇人物:明末清初,我们这里出了一个了不得的大将军,叫做刘三湘。刘三湘是穷苦人家出身,靠到广东挑南盐养家糊口。后来,他投军进入行伍,靠战功不断擢升。他老家附近温塘来了一帮土匪山贼,为祸乡里。他从广西派人送回一面大旗,旗上只写两个大字“有其”。旗子立在温塘路边的最高山岭上。山贼不解其意,照旧作恶。于是,刘三湘带人设下天罗地网,在十月二十六日那天,把山贼尽数剿灭。杀贼人的山冲,现在叫血冲;洗刀的山塘,叫做红血塘,又叫红泥塘。那座插大旗的高岭,在从前烟洲镇新力乡跃进村境内,叫做大旗岭。原来大旗上的“有其”,就是竖着写的“十月廿六”。

  刘三湘是湘南小城常宁的蓬塘乡历史人物。他抬高了声音说,这段“刘三湘剿温塘”的故事,被人编成皮影戏,唱了好多年了。

  2

  蓬塘是常宁这个县级市的东北乡,是个近5万人的农业大乡。农田面积多,油茶面积大,还储藏有丰富的煤炭和锰矿资源。虽然没有河流,一条小小的盐湖水从万千植物的绿叶里穿过,溪流无声,慢慢积成水塘。溪水从山岭沟壑中流下,冲积成肥沃的田地。因此,这里的村落,有喊作“蓬塘、埠塘、桐塘、三塘、邹塘、杨塘、五塘、沙塘”的,也有唤作“满洲、平州、横州、渣洲”的;或者叫做“梅江、芝江、阳江、天江”。虽然常宁很多地名来自明朝军屯制度,但这些与塘汛制度无关,而是人们逐水而居的见证。

  “蓬塘”这个词,仿佛从诗经里走出来。那些生命力旺盛的蓬蒿,那样漫山绿色,飞絮蓬勃。《驺虞》里说:“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诗经里描绘的行猎场景,是蓬蒿遍生的原野,那里天高云淡,那里草浅兽肥。

  十多年前的一个盛夏,一场瓢泼大雨降临大地。我签下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合同,即将成为一位乡村中学语文教师。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蓬塘。

  学区的领导打量着我们,满意地说:“那里的人勤恳、好学、朴实。学生学风好。教书,算是来对了地方。”

  “乡里砌得最好的房屋,就是学校。”我们几个即将奔赴讲台的新老师,才坐上一辆老式黄色帆布吉普车,司机老刘就说。

  我们相视一笑,心里有些庆幸的温暖。

  那时很破旧的砂石马路,摇摇晃晃飞驰过一辆吉普车,车上几个新老师,眼神里还闪烁着从大城市里回来的锐利。几次剧烈的颠簸和摇晃后,他们开始平静下来,开始欣赏路边的风景。大雨洗涤过的速生杨树,笔直挺立,阔叶簌簌,一派生机盎然。

  司机老刘说,老师们是第一次到蓬塘吧?蓬塘好不好耍?好耍哩!山上都是油茶树,清代就有了。有几百年历史了。前些年,家家户户要打几百斤茶油。凉水峒,传说这里“手撑龙家冲,脚踏太市坪,左边一窖金,右边一窖银,若能得此宝,发富凉水一峒人”。仙人岩好耍,就在官水村和水口村那里。传说汉朝时期就有仙人居住,岩洞前有仙人岩寺。仙人岩下有溶洞,洞内有阴河,阴河中曾长有莲花。那里怪石林立,石头叠石头,生得奇怪,如同罗汉金刚一般。站在仙人岩顶,可以看好远,望得见几十里外整个常宁城……

  蓬塘人敢拼敢打。我的祖上刘三湘,就是清顺治时期的武举,曾当过广西平乐副总兵。他身高臂长,力大无穷,曾在平定瑶民起义和南明政权中立下战功。据说他被仇敌砍掉脑袋,儿子只好给他安个金脑袋。出殡那天,一共抬出八口棺材。谁也不知道刘三湘的金脑壳是在哪口棺材里。如今他那在田尾八图黄石岭的墓地,还常常有盗墓贼出没。

  大市坪的革命烈士谷伯珊是老共产党员,水口山特区农民协会总顾问,“马日事变”后被叛徒告密被捕,死在监狱;现在我们梅江还有梅子塘农民协会旧址,哪天你们抽空去看看。蓬塘的烈士刘民是地下党,做地下联络工作的,被日军抓捕牺牲了;田尾的雷雄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淞沪会战驻守四行仓库的英雄团长谢晋元被叛徒刺死后,就是他代理团长,带领八百官兵与日本鬼子战斗;还有,当过国民党时重庆卫戍部队司令员的吴天鹤,后来在重庆率部起义,也是我们这里的……

  这些人,当时干的都是掉脑袋的大事,没点拼劲怎么行?

  老刘的讲述滔滔不绝,把历史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经过大市坪,很快就会到蓬塘。几个女老师开始整理衣角,嘴角上扬,眼神里闪烁憧憬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光芒。

  我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一棵棵壮硕的油茶树,挤挤麻密的。我固执地认为,外面就是蓬蒿遍生的原野,那里天高云淡,那里草浅兽肥。

  3

  多年之后的一个夏天,我来到蓬塘,是特地来赏莲的。

  我从另一条道赶往蓬塘。路过新庄大樟树,从前数次惊诧于那些惊心动魄的绿叶,那棵伸展着上百米枝条的大樟树,在一次雷劈中倾倒了。

  再次路过工作数年的田尾中学。透过两扇大大的铁门,当年我领着学生铺下的草坪仍旧葱郁,树叶里透出的朗朗书声仍旧熟悉。路过数年前经常赶墟的田尾街。这个县志上有清晰记载清代就开始的墟场,从前的我,经常买好足够吃三天的鱼、肉和蔬菜,然后几个老师一起打平伙。逢到赶墟临近双休日,还会带上两斤田尾山歧的豆油。那些香气浓郁得化不开的豆油,色泽红黑,闪烁着金黄。我们带回家做凉拌菜,很受家人喜爱。车辆从街上熟悉的叫卖声趟过去,恍然又是那个我刚毕业即将奔赴讲台的盛夏。

  蓬塘油茶公园,是倚着一个水库建设的。早晨的太阳耀着金光,水面上波光粼粼。行走在石板敷设的步行道上,草坪上的羊毛草露珠晶莹。山顶一个广场上,一块大石刻着八仙赐油茶果的故事浮雕,下方石头是知名画家、本地耄宿吴国威题写的“油茶大仙广场”。

  盛夏的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接着又是猛烈的太阳。这是大市坪山田村的一个湘莲种植基地,是一个常德人流转田地种下的。

  我们先慕名吃了一顿木榨粉。木榨粉以本地农家自产早稻大米为原料,纯手工制作,流程透明,口感筋道,绿色环保。到了湘莲基地。荷叶上布满了水滴,莲花也如同刚刚出浴一般。荷花各色都有,粉红、洁白,素雅淡然,亭亭而立。

  平洲村有一个农耕文化展览室。这是当地一个艺人倾心之作。他通过微型木工,像《核舟记》一样,把大型农器具缩小成百上千倍:手拿线竿、推动石磨、脚踩踏碓……这些惟妙惟肖微型农具,能动能用。听说这个农耕文化展览室,衡阳电视台“乡里乡亲”栏目还进行了推介。

  4

  他的声音还是悦耳动听。

  他说,刘三湘出世,传说是他母亲梦见三颗星星落到肚子里。刘三湘出生后天生神力。他到广东连州挑南盐,有天喝多了凉水拉肚子,拉在歇脚的新市大街上。当地人要他挑水洗街才能走。他说,日后做了官,一定要出这口气!新市街上的人讥笑他:“你若做了官,新市街用毡子垫路迎接你!”

  后来,刘三湘做了武官,再过新市街。新市街上的商户真的收集毡毯,为他垫路送行。街上的毡毯不够,就派人到韶关去买。刘三湘出主意说:“不要买了,你们可以前垫后收嘛! ”谁知大家听错了,以为是“前垫后烧”。于是一把火烧了毡毯,只剩下轿子下面的一条毡子。刘三湘知道后,十分痛心,就叫人收起轿下那条毡子,把毡子灰包起来,丢到新市街河里,向新市街民三鞠躬,然后回湖南去了。

  如今,听说新市河里的那包毡子灰,不管发好大的洪水都冲不走。天长日久,就变成了一块红色的大石头。

  是的,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走过的路,说过的话,每一步都算数。那块石头,算是踏石留印吧。

  他声音明亮,像太阳光从致密的树叶中透出来一样。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欧阳明勇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