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常宁必去的旅游景点,一定少不了新河镇的浯洲岛。因岛上遍种奇花异树,处处美丽,四时花香,故以“新河花洲”名其景。它与“古塔培元、印山神韵、天堂湖光、毗峰山色、泉峰曙照、瑶乡漂趣、义山佛光”并称为常宁八景。
这个与祁东县河洲镇一河之隔的小镇,早些年也叫河洲,1995年撤区并乡时才改称新河镇,与祁东县河洲镇区别开来。但当地人仍然习惯称之为河洲,就如同他们习惯把浯洲岛叫洲而不是岛。沿着衡枣高速公路常宁连接线,走过新河镇镇政府,浯洲岛便在凌空飞架的河洲湘江大桥旁映入眼帘。岛形似柳叶,四面环水,江面开阔,地势平坦,岛上林木葱郁,水塘如珠,风光秀丽,堪称湘江明珠。衡岳之气南来,洞庭余波北去,悠悠湘水和浯水滋养着宜城西部小镇的繁华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宁静,千百年的岁月在此沉淀,成为当地人的情怀之所在。
要领略浯洲的美,当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上岛步行和坐船环游。几阵春风过后,当你踏上浯洲岛的一刹那,时光仿佛就此也慢了下来,那迎面的清风里飘着一丝丝甜味儿。所见之处,一花一木,春意盎然。远处峰峦叠嶂,江天一色,纯净得一尘不染。还不时听到各种鸟儿在枝头展示优美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在这里,可以远离都市喧嚣,走进自然淳朴的乡村,在弥漫着晨雾的茶园里品品茶、在开满野花的小坡上采摘一把自己喜欢的花,呼吸着充满泥土和青草芬芳的空气,尽享田园乐趣。此时,倘若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就不妨穿上一条白色长裙,再戴一顶白色宽沿帽,肯定能拍出明信片一样的效果来。哪怕你只是简简单单晒晒太阳,也能达到如白居易诗中写的“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最后到“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的忘我境界。
临水而居的浯洲村民,每年端午节划龙船,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活动。据老辈人讲,有一年,河边不知为什么突然浮过来三艘龙船,洲上的人们甚是高兴,马上把船划上岸。从此以后,这三艘龙船就成了每年端午节划龙船的“主角”,闲时就供奉在祠堂里。有了这三艘龙船之后,浯洲岛很少再遭受水患。旧时,在浯洲岛上还有浯洲寺,湘江中往来商贾客船皆靠岸礼拜,求保平安;有飞来钟,传说罩着一条兴风作浪的恶龙;有铜钱岩,深数十里,铜钱岩边直达洞庭的深潭。
而坐船环游则是小客船缓慢地行驶在湘江河上。一江碧水,依旧是澄蓝澈底。两岸街市,依旧在袅娜迎人。每当夜幕降临,那是洲上最迷人的时候。落日余晖,渔舟泛过,宛如一幅天然生就的山水画卷。
浯洲岛的岸边就是新河老街,遗留下来的老房子一边依着花红柳绿,一边枕着潋滟水光。而间间敞开的门扉里,藏着人间烟火,等着远行的家人归来。走进它,仿佛走进了一段水上人家的旧时光。河埠上有人洗涮,院落门口满头华发的老人拉着家常,择着蔬菜……倘若看得细致,还会发现不少带着现代生活气息的痕迹:外墙隐蔽处的空调、村民家中的冰箱彩电。让过去和现在有了奇妙而和谐融合的新河镇,难怪能拿下“全国重点镇”的美誉。
曾听人说,不到湛江东海岛,不明白海鲜为什么叫“生猛”?我却要说,不到新河浯洲,不清楚鲜鱼原来可以如此甜美。正所谓靠山靠山,近水吃水。新河餐饮一条街里有盘龙黄鳝、酒糟猪手、鸡杂哈米等许多令人欲罢不能的特色美食,但最吸引人的还是久负盛名的“河洲鱼”。一方面,鱼的吃法可谓多矣,清蒸、清炖、红烧、油炸……各有风味,难分轩轾。但“一鱼十味”才是这里的绝唱。黄金鱼头、生烧鱼丁、蒜香鱼片、香酥鱼排等十种做法,使客人常吃常新乐此不疲。一种食材,竟能做出那么多道菜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它的主要材料是新鲜的湘江鱼配以独特做法,使人食指大动,胃口大开。新河镇属紫色页岩丘陵区,湘江河穿境而过,以塘库稻田养鱼而闻名,因独特的土壤、水质条件,鱼质肉嫩、味鲜,油而不腻,口感甚佳。历史盛传“河洲煮鱼不用油,一家有鱼万家求”,指的就是新河黄皮鱼。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宴招待宾客就曾从河洲取鱼,河洲鱼因此声名远扬,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宠儿,食客口中的佳肴。
也有人说,人之爱鱼,多是因为其滋味鲜美,比如宋代诗人严有翼《戏题河豚》写道:“甘美远胜西子乳,吴王当日未曾知。”另外,有科学研究发现,鱼体内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与人体大脑中的“开心激素”有关。它有缓解精神紧张、平衡情绪等作用。其实,它还有一种美好的文化象征,鱼是“余”的谐音。
就在你呼朋引伴,酣畅淋漓,大快朵颐,吃出“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的意境来时,一壶清茶,一支烟,古老的鱼风鱼趣,便裹挟着流水声而来:西晋未年,苏州人张翰看到漫天飞舞的黄叶,忽然想起现在正是家乡鲈鱼收获的季节,于是就想起“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唱罢,哈哈,居然马上辞官回乡吃鲈鱼解馋去了。
来源:衡阳晚报
作者:唐兰荣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