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粽香情,暖暖沁人心。在宜阳街道办事处有这么一家人,27年来,三代人接力传承包粽子的老手艺,在见证粽子品种的变迁中,亲历时代的幸福。
“把两片粽叶比齐,然后卷个角,合拢,放两勺米,压紧……”一盆糯米,一簸箕粽叶,一卷扎绳,邓美玲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在一起,用着最原始的材料和方法包扎粽子,母亲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作为第三代职业“包粽人”的邓美玲技巧虽早已轻车熟路,但仍跟着母亲认真学习,因为这不仅是家里的收入来源,更是家族手艺的传承。
“包粽子的手艺是从我母亲手里就开始学了,那时候是我母亲带着我一起包粽子,现在就是我带着我的儿子儿媳和女儿,一起包粽子。”邓美玲的母亲阳云英熟练得包着粽子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了保证食材新鲜,我们每天都是现包现煮现卖。”邓美玲说,过去为了生计,父母不得不南下谋生,依靠长辈的老手艺在佛山卖粽子,经过20年的艰苦打拼,终于苦尽甘来。7年前,自己学有所成,便说服父母回乡创业,为满足更多年轻人的喜好,从各地肉粽上取长补短,在保持传统粽子口味的同时,推陈出新多个品种,深受大家欢迎。
“总共有9种口味,有甜的有咸的还有原味的,原味的就是我们家里草灰水煮的。咸的有5种,有蛋黄肉粽、蛋黄排骨粽、板栗肉粽、广式肉粽、梅菜肉粽,这几种是比较受欢迎的。随着端午节的来临,现在每天的销售量可以达到1000个左右,根据往年的情形,越到后面,粽子销售量至少有2000个以上,每天都供不应求。”邓美玲向记者介绍。
乘着时代的东风,邓美玲不仅在粽子口味革新,销售模式也与时俱进。通过抖音直播和微信平台宣传,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营销的方式,不少顾客成为她的粉丝。
“虽然包的是粽子,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再也不用背井离乡,能够在家里面,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更多的是一份幸福。”一个小小的粽子,对于邓美玲来说,不仅是谋生方式,更多的是难以言喻的家族情怀。
记 者:曾锐
编 辑:李洋源
二 审:袁丹
三 审:刘朝文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曾锐
编辑:源源
本文为常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