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路过村口修路留下的“功德碑”,暮春的晨雾还未散尽,老樟树花的清香,裹着油菜花的甜香扑进车窗,我忽然想起少年时骑着自行车放学的情景,马尾辫肆意地飞扬着青春的张力,那时,全世界都是我的。斑驳的“功德碑”上,一串串父老乡亲的名字像故人的眼睛,把我的心拽进三月的春风里。现代化的白底红字“虎洲村”的标牌,就在“功德碑”对面。今年是常宁 “最是乡音解乡愁”民情大走访的第二年,我们一行四人,已是本轮的第三次进村入户。
村支书老吴捧着花名册匆匆走来:“今天要把种粮大户全部走访一遍,收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意见建议,顺道去看看石子塘坝的险情,再初步定一下大塘组的路灯安装方案。”我望着远处周边嫩绿嫩绿的秧田,忽然觉得手中的民情台账重了几分。
几天走访下来,我们像蜜蜂穿梭在20个村民小组间。老屋胡家组的青瓦上还凝着夜露,社公塘的柳絮已映入月宫。在吕贻云家化解信访矛盾那夜,烤火桌上的茶续了又续,墙角的蛐蛐声陪着我们把道理说到星子西斜。
“感谢走访组的帮助,我们村里也用上了自来水、通了班车”明志叔叔在党员会上的发言发自肺腑。“我们组的枫树山现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欢迎你们回来看看。”柏成叔叔语气中充满自豪。“姐姐,帮您加点茶水。”小吴指着我的空茶杯时,我正对着48名党员的花名册出神。那些刻着岁月沟壑的面孔里,有参加过对越反击战的老兵,有守着家乡这片贫瘠土地一辈子的农耕人,还有意气风发的创业青年。当我讲到“家乡人从来都是争气的,发展村集体经济,大家一起来想办法,找路子,团结一心,共同致富”时,整个会场静得能听见燕子啄泥。
走访特困户那日,春雨来得猝不及防。在诗文老伯的台阶上,笔记本被水渍晕开墨痕。他颤巍巍指着湾前的田野:“这条水渠一直不蓄水,天老爷帮忙,莳田有水了。”同行人员悄悄记下水渠名称,雨滴在伞面敲出密密的鼓点。
最难忘是屋场恳谈会那个下午。老屋胡家和社公塘组的晒谷场上,长板凳和彩色塑料凳围成同心圆。老胡激昂地说,产业路要延伸到玉叶塘;刘叔忧心忡忡地说,石子塘水库要除险加固;茶凤婶哽咽着说,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霞光漫过刘会计的算盘,在民情台账上投下五彩斑斓的格子。“乐啊乐啊乐啊”,不知哪家的鸭鸭集结号顺风吹来,满场乡音忽地凝成温暖的琥珀。
此刻,整理着23页走访笔记,大塘组的路灯设计图静静躺在案头。帮扶对象胡鑫扑闪扑闪的黑眸子,成了我心头最新的牵挂,窗外暖暖的晚风扬起民情台账,恰巧露出“留守儿童关爱计划”那行标题。
复盘的那个上午,我们围着茶几梳理出5个问题3条建议。老吴用烟头在空气里画圈:“水利设施要抢在汛期前修好。”火星明灭间,仿佛看见即将亮起的路灯正穿透春夜,照亮晒谷场上未说完的话,照亮友艳家200余亩早稻的秧苗,照亮416户门楣下游子归乡的路。
回家时,路过曾经读书的乌此中学,路口老樟树的新叶油光发亮,同春风诉说着缀满星辰的远方。月光爬上老教室的窗棂,恍惚看见扎羊角辫的自己正踮脚擦黑板。那些掉漆的课桌椅,是否还刻着我们的梦想?文件袋里揣着13户村民的诉求,感觉十分沉重。
此刻,坐在办公室整理笔记,忽然明白:所谓乡愁,原是一根两头燃烧的蜡烛,一头照着离人的归途,一头暖着守乡人的期待。春风沉醉,檐角风铃叮咚,像是童年与当下在月光里轻轻相撞。
作 者:胡爱华 刘朝文
编 辑:曾凡龙
二 审:袁丹
三 审:刘朝文 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胡爱华 刘朝文
编辑:源源
本文为常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